第六课: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成功的为自己所用?

2020-07-1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大家好,在上节课呢,我们讲到了模式。其实啊,我们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这个模式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他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模式恰当的人,总是顺利、幸运,走向成功,而那些模式不恰当的人,则会处处受到阻碍,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模式,是由于他思想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这个人活着的状态。

 

我们的思想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念,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反应。这些信念中,有一些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境,但是人们仍然会运用它们,这时这些信念就会变成一种阻碍,阻碍一个人适应新的环境,当然也就会阻碍一个人形成恰当的模式,这个人也就很难走向成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会使人形成一个『不成功』或者『不幸福』的模式呢?

 

答案就是『限制性信念』。

 

不过,要想知道什么是限制性信念,我必须在这之前,跟大家科普一下信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信念,从字面解释就是相信一种观念、概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这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就是过去行动结果的呈现。

 

由于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又经由经验之后才能牢固地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所以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经历所有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境,但在另一个情境中就不适用了。可是如果这个人的信念还没随之改变,就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这样的信念,我们就把它叫做 『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有很多种,其中,而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讲到的三种限制性信念是特别具有破坏力的。

 

第一最具破坏力的限制性信念我们称为『无助』所谓『无助』,就是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得多,而行动得少。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心理

 

这些拥有『无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了他们应做的大多数事情,或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父母处处拿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作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解决。

 

除了上边咱们讲的无助之外,对我们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还有『无望』。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脑子就只会作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可以做到。无望的人根本不会寻求帮助,既然没人做得到,为什么还要寻求帮助呢?于是无望就在这种情况下,悄然形成了。

 

第三种限制性信念就是无价值。

 

大多数的『无价值』人,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内心痛苦的双重枷锁中无法自拔。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通常都会在外面筑起一堵又高又厚的围墙,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独自挣扎求存。这堵墙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一切美好挡于墙外。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没有资格,会配不上这些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意识很难觉察得到。

 

这种信念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与其他人的关系,他可能会害怕与别人建立任何情谊,因为他觉得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也很难与别人合作,因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会自责,是因为自己『无能』造成的。

 

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这类人一旦开始一段感情,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托付在对方身上,期望对方照顾自己的人生。但是又有哪个伴侣能够负担这么重的责任呢?即便那个人真的很爱他,也会被他强烈的依赖和无休止的索取折磨得精疲力竭。所以,即便真的能和别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对方会因为不堪忍受巨大压力而离开。

 

这三种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人待在原地,难以进步。

 

可能听到这里,有听众朋友就会问了:团长,既然限制性信念多我们有这么多的负面影响,那么你能不能详细的跟我们讲一讲这个限制性信念形成的过程呢?

 

其实,限制性信念的形成的来源一共有五种:经验,教育错误的逻辑借口以及恐惧。下面我就逐一来跟大家讲一下。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基本上都是通过经验形成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后果,通过这种『行动结果』模式,人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采取什么行为,就会得到什么结果。

 

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事情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往往没有掌握事实的全部。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准备和一个姓陈的老板谈合作。去谈合作的时候,他发现这位老板非常不友善,全程都皱着眉头,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停出门接电话,非常没礼貌。他介绍产品的时候也总是被这位老板打断,问很多问题,然而无论他怎么解释,也看不到这位老板露出笑容。谈判越来越僵,最后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当然之后我朋友就没有再继续跟这位老板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机缘巧合,不久以后我有个项目需要与这位老板合作。朋友听说这件事情后,好心提醒我说:『这个陈老板是个脾气很坏、没礼貌的人,你要小心点。』

 

听他这么说,我还真是有点担心,怀着忐忑的心情应邀去了这位老板的公司。见面之后,我发现这位陈老板根本不像我朋友说的那样,他风趣儒雅,很有涵养,对我们的到来安排得很周到,完全无法想象他曾那样粗暴地对待过我的朋友。

 

我与陈老板的合作顺利地进行着。合作中我发现,他的涵养并非装出来的,他确实是一位体贴周到的人。可是,为何那次和我朋友的谈判会搞得那么僵呢?

 

和陈老板慢慢熟了以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他想了想说:『团长,你朋友遇到我的那段时间,可能正好是我和前妻办理离婚手续的时期。那段时间,因为财产和子女抚养权的问题,搞得我焦头烂额,见到谁都一副苦瓜脸,整个人状态极差。』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他办完离婚手续,去国外度了假,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恍然大悟,我朋友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去判断了这个人,并非他经验错误,只是他没有掌握事实的全部就形成了一个信念——这位陈老板是一个脾气很差、没礼貌的人。

 

很多人都是这样,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形成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会左右他们的行为。当然,有时,这种经验还并非直接来自他们自己,很可能来自别人。

 

限制性信念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教育,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学校。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顺利,所以他们会把自己人生中的信念及他们认为的好与不好的经验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在很多家长的信念中,好成绩就意味着好的人生——成绩好的孩子就能进好大学,进了好大学才更容易找到一份稳定优越的工作,以后的人生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那些成绩不好的小孩,要承受来自父母、老师甚至同学的歧视。渐渐地,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没有办法做到,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就只会重复父母的老路,不去尝试与创新。当然,也就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与痛苦。

 

第三种限制性信念的来源呢,就是错误的逻辑

在作决定的时候,人们会先去评估这个决定的『投入与产出』,确定自己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然后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但是,很多人关于『投入与产出』的估计其实是错误的。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并且往往将这一个依据泛化。

 

如果一个小孩,他的理想是周游全世界,当他把这个理想告诉自己父母的时候,父母会怎么说呢?最常见回答是『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外国人才行』。

 

因为『周游世界』对很多国内家长来说是一件投入非常大的事情,而且并不容易成功。为了避免孩子把精力消耗在这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家长们会尽早扼杀掉孩子的这个想法。但这个理想是否真的是『天方夜谭』,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周游世界』对国人来说也很容易实现。

 

我曾经的理想就是周游世界,但是那时我并没有那么多钱负担这样的旅行,那么我如何实现的呢?我组织很多企业家去参观国外的企业,30岁出头我就去了20多个国家,并且走进了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我实现了『周游世界』的理想,不仅没有花一分钱,还赚了不少钱。

 

所以,当你的孩子向你提出“周游全世界”的想法时,如果你简单地将“周游全世界”与“花费巨大的投入”划上等号,那就是你固有的逻辑在作祟。实际上,实现周游全世界梦想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我以企业旅游团的方式,不用花钱,更能赚钱。还有的旅行达人一遍旅游,一遍写作分享,即赚到了稿费,也能实现周游世界的梦想。

 

第四种就是借口。有时,人们用错误的逻辑去形成一个信念,为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效果,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用一个借口为自己开脱。借口用得太多,就会变成一个信念。

 

当然,除了咱们上边说的那四个来源之外,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恐惧』。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都害怕被批评、被无视、被拒绝,这些恐惧就会渐渐演化成限制性信念。

 

比如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觉得有的学生太安静了,课堂上不发言,也不参加讨论,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但有的学生就不同,他们经常挑战老师的理论。其实在这些沉默的学生中,很可能有种信念——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这种信念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可能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发现,如果自己反对老师,就会被他们讨厌。老师是权威,被权威讨厌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这些沉默的学生是出于『恐惧』才会形成『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种信念。这种信念,渐渐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被『专家』忽悠。

 

这节课呢,我跟大家分享了限制性信念的种类以及成因。下次分享,我将为大家讲解如何消除限制性信念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欢迎大家准时来听我的分享,我们不见不散~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