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做个精明的消费者,跟漫天飞的账单说拜拜!

2019-09-20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主讲人:李颖
独立理财师,专业视角带你走好每一步!
主讲人:李颖
主讲人介绍:独立理财师,专业视角带你走好每一步!

你好,欢迎来到财智实验室和壹职场联合开发的理财小白课程。

本节目由壹职场独家播出。

我是你们的森林大大,今天是理财课的第八课,做个精明的消费者,跟漫天飞的账单说拜拜!

 

我们录这堂课的时候正好是双十一来临期间,讲这个话题真是刚刚好啊。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开一个购物软件,看到收藏的商品降价了,便忍不住点进去看一看,看着看着就下单了。逛街的时候,本来只打算买一件衣服,结果还买了一堆鞋子包包。以前的我也总会有这样的毛病,往年呢,我打开淘宝准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毛衣,正好可以趁双十一买。没想到这一看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为了凑够满减金额和购物津贴,我的购物车里面现在已经有2件毛衣,2件大衣,无数的化妆品和家居用品,购物车满满当当装了大几千块钱不小心就要上万的商品,看得我很是苦恼。

 

当我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的购物车时发现,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件毛衣,其他的商品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必要买的东西。还好不是在逛商场的时候发生这件事,庆幸它们还只是在我的购物车里,还没有进入我的账单里。

 

很多时候,我们花了不必要的钱,在消费时是完全意识不到的,事后才会后悔莫及。但这真的是因为我们喜欢乱花钱吗?其实并不是的!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冲动消费其实是由于掉进了商家的消费陷阱。很多商家采用一些策略,让顾客当下以为获益更多,然后乖乖掏钱。我们以为在省钱,其实在花钱。

 

都说「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那是因为卖家学好了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暗示!

 

作为最最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只有参透了商家的“隐形推销”,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才能做到省钱力Max!

 

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这十几年的剁手史总结下来的经验,为你介绍三种“消费陷阱”,以后可别明知是陷阱仍然往里跳啊!

一、识别“合理化烟幕”,远离消费陷阱

现在商家最经常用的营销手法就是“合理化烟幕”,商家用一些看似亏本让利的手段,让消费者认为很划算或者捡到了便宜而去购买,从而盈利比如我为了凑单,而不断往购物车里添加商品这个行为,就是掉进了了“合理化烟幕”的消费陷阱。

 

同样的,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买奶茶,本来说好我们就买中杯,但是到店以后店员推荐只要加3元就可以升级到大杯,于是我们想了想,中杯的要27元,大杯只要30元,于是我们纠结再三,还是选了大杯。最后我们还是高估了自己,大杯依旧还是喝不完,最后只能丢掉。虽然只要3元,就可以升级大杯,看上去很划算,但很多人就像我们一样,忽略了自己可能根本喝不完大杯的这个事实。

 

“加3元就可以升大杯”这个策略,让大部分人都会选大杯。这就是商家为了从你口袋里赚更多钱的手段,我们叫做“合理化烟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国际知名品牌,还是路边小小的面馆,所有商家都在制造各种各样的烟幕,想办法让你消费更多。

 

我们购物时经常遇到的“满88元包邮”、“满199减100”、“套装更优惠”等等,也是类似的道理。本来只是要买一件日用品,但想着再添一件就能包邮,或者凑个套餐价,轻轻松松就多花了好几百。而多买的那些东西,可能很久都不会用到。

 

所以,在消费时看到一切促销信息、优惠活动时,准备买单之前,要想清楚这两点:

 

1、这个优惠活动是真的优惠吗?还是只是诱导你消费的把戏?

 

2、钱花出去了以后,自己真的有用吗?还是只是平添了不必要的东西?

二、小心“锚定效应”,三思而后行

还有一个消费陷阱叫做“锚定效应”。

 

最近想买一台豆浆机,做黑豆浆喝,女生懂得吧!有一天我去商城,看中一款豆浆机,它的价格是499元,它长得正和我心意,而且必要的功能都有,看上去很不错,就是纠结有点贵,因为也有299元的。这个时候店员就走过来,给我介绍了另一款豆浆机,价格是1599元,它看起来外表确实好看,而且除了必要的功能,还有更多的模式切换、中途停机加料等高级功能,明显比第一款高端很多。但是我想了想,好像它其他的功能我也用不到,总的来说性价比不高,没必要多付1000多元去买这台豆浆机。于是就很开心地拿着499元这一台豆浆机去结账了!

8.2.png8.1.png


当我回到家之后,想了想。我一开始不是在纠结499元的价格是不是太贵吗?怎么最后变成比较499元的豆浆机和1599元的豆浆机哪个性价比更高呢?

 

我才发现我掉进了“锚定效应”的消费陷阱!其实商家根本就没打算卖我1599元那款,那只是商家为了让我快点做出购买决定而抛出的“锚”。

 

我们的大脑在做决策时,极需要一个参照物帮助我们做判断,这就是所谓的“锚定效应”,如果没有1599元这款价格过高的产品做参考对比,我很难立即判断499元这款是否足够好,很可能不会立即购买,而是先持观望态度。

 

所以,人们极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即使专业人员也不例外。

 

一个简单的商品信息就能落实一个“锚”:

 

比如,超市销售的牙膏上会标一个建议零售价9.9元,而实际售价8.7元;电商网站页面上经常标出极高的原价,然后划掉,旁边再写一个优惠价。

 

那些被划掉的数字,便是商家为了迷惑你,刻意设置的“锚”。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锚定效应”,我们消费时就可以摆脱那些商家刻意设置的“锚”的干扰,从而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不要被商家迷惑,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

三、注意安慰剂效应”,理性消费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消费陷阱,还有一种可能是价格越高越会让你失去理智,掏出腰包乖乖付钱的“安慰剂效应”。比如同样的一种巧克力或者红酒,如果标价高,那么你会不会觉得它的味道更好了呢?

 

有一次过节,我和家人去商场采购,发现烟酒区围了很多人,一看原来是商家借红酒品尝做促销活动。两款红酒价格相差500元,价高的包装精美,摆放的位置比较突出,品尝过的人都说价格高的那一款更好喝,于是价高的这款红酒在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出了20几瓶。

 

但事实上,两款红酒的味道相差并不大。只是价格更高、包装更精美的那款红酒预先激活了我们大脑的回报系统,从而扭曲了大家对味道的评价和产品的判断。

 

从好的角度来看,你花了更多钱,所以你体验到更美味的红酒,这样也很公平,对不对? 只要没有人告诉你,其实店家可能只是变换了包装或者虚标了高价。这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另一个常见的案列就是保健品消费。那些价格高到离谱的保健品,经常会出现在电视广告上,佳节送礼时也作为首选,深受各个年龄层的欢迎,但我们也知道很多保健品的实际营养价值可能不及超市一斤3块钱的西红柿,但人们就是会选择消费价格高几百倍甚至更高的。

 

所以,当我们碰到“安慰剂效应”这一陷阱时,不妨多考虑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价值,是否真的值得我们花那么多冤枉钱去满足低廉的回报呢。

 

买买买的感觉带给我们快乐,买到比预期更便宜、更好的东西时,更是让我们快感加倍。商家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消费者心理,从而设置一个个圈套,让我们深陷其中而欲罢不能。很多人常常觉得,不知不觉中钱都花哪儿了?其实就是在这些无形的消费陷阱中。

四、尝试“断、舍、离”

在这里,我向你推荐一本 书,叫《断舍离》,建议你看了再实践。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我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比方说,作为女生,我以前特别爱买鞋,逛商场的时候每次商场做活动,就开始买买买,觉得又好看又相对实惠。而且我买了新鞋,就不爱穿旧鞋。但当我整理的时候,发现不得了啊,3双长靴子、两双短靴子,5双职场高跟鞋,3双平底皮鞋,3双运动鞋,4双夏天凉鞋,2双拖鞋。。。因为喜欢跳舞,我还有拉丁舞鞋、摩登舞鞋、民族舞鞋、踢踏舞鞋等,随便算算都20多双鞋子,一大面的鞋柜啊。可是,我常穿的就是两三双鞋,旧的因为没坏而且买来至少300元以上,舍不得扔啊。看完断舍离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我们自己该要什么,该放弃什么。就开始先把不合适目前阶段的鞋子淘汰,留下常穿的,以后去逛商场的时候也不顾他们的促销,只买自己需要的。这样的日子,简直太舒服了,每天穿的都是舒服的,喜欢的鞋子,虽然每双鞋贵了些,但整体花的钱少了很多。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改变一下你的消费习惯。

五、理财产品中那些“框架效应”

作为一门理财课程,除了告诉你生活中那些常见的消费陷阱之外,我更要告诉你的是,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平台设置的陷阱中。

 

理财产品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利用“框架效应”。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说明是框架效应。

 

美国科学家做了个实验。实验中,他们假设了600个参与者都患有致命疾病,并且向他们提出两个治疗方案。提出了治疗方案的正面和负面框架。

 

方案A是:有200人得以通过治疗存活下去,这意味着有33%的存活率,而剩下约67%的人将无法得到救治。

 

方案B是,有400人无法被治愈,这意味着死亡率可达67%,只有33%的人得以存活。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A。实验结果也是72%的参加者选择了方案A,只有22%的人选择了实际上结果一样的方案B。

 

但其实,方案A和方案B是同一个方案,只不过是表述不同,方案A表达的是方案的正面框架,而方案B表达的是方案的负面框架。这两个方案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却足以对人们的决定产生很大影响。

 

就比如人们更喜欢选择瘦肉含量75%,而不是肥肉含量25% 的肉。

 

所以商家利用“框架效应”,是会希望消费者看到他们的选择带来的有效价值,而不是背后的潜在损失。

 

理财产品更是如此。我们不论在哪个平台上看到的理财产品,都只会看到它的收益有多高。

 

8.3.png

就比如说在某个财富平台首页展示出来的基金-嘉实全球互联网股票,三年涨幅是40.68%。看起来是收益非常不错。当我们再点进去深入了解它之后呢?

 

8.4.png

我可以看到它近一年都在亏损,而且在同类排名中,一直处于倒数的位置。近一周的排名更是排到了倒数第五名。

 

上架给我们展示的这支基金的正面框架,告诉我们它是一只三年收益40.68%的优秀基金!

而我们深入了解之后,看见了它的负面框架,它其实是一只一年都在亏钱的排名倒数的垫底基金!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基金-**白酒分级指数。它比前一只基金还厉害,三年涨幅61.36%!可谓是收益非常高的顶级优秀基金。

 

8.5.png

那么它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是连续一年都在亏损,而且亏损程度非常大。如果你在一年前买了它,那么你已经亏损了24.48%,如果你在三个月前买了它,那么你已经亏损了31.36%。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三个月前买入1万元,现在只剩下7000元不到了!更不要说,它近一周排名也是排在倒数第四名。

 

那我们可以来给他取个名字了。如果是用正面效应来取名字,它应该叫做年收益超20%高收益基金。而用负面效应来取名字,它应该叫做一年亏损超20%辣鸡基金。

 

所以,我们来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只看收益而看不到它的风险。

 

2018年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P2P平台爆雷潮也是利用了“框架效应”。平台展示给你看的是,你买这个标的,你将钱借出,1年可以获得10%以上的收益。平台却从来不重点告诉你它的风险,借款人还款能力怎么样。

 

利用P2P平台借钱的人,大多是无法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小微企业或个人,也就是说他们去银行借钱,银行认为他们没有还款能力,拒绝借给他们钱。于是,他们只能向P2P平台借高额利息的钱。

 

所以P2P平台只会呈现出年收益超10%的正面框架,而不会告诉你,你的钱将借给可能还不上钱的老赖们。如果告诉你,你的钱将借给一个常年还不上钱,已经被银行拒绝的老赖,你会借给他吗?我相信你是不会的。

 

也就是说,当收益率成为投资者的首要考虑因素时,风险的高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面对这样的正面框架时,投资者总是会一时冲动,从而忽略理财产品的风险。这就是框架效应在理财产品中的最好体现。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了。今天的课主要告诉大家,要识别“合理化烟幕”,远离消费陷阱;在消费的时候要小心“锚定效应”,三思而后行;注意“安慰剂效应”,理性消费;可以的话,尝试“断舍离”,过更好的生活。最后也提到了理财产品中那些“框架效应”。森林大大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跟漫天飞的账单说拜拜!

 

 


直播间

财智实验室

话题 26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