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 作者:布赖恩·克莱格

2019-05-26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核心书摘

《量子纠缠》的作者资深科学作家布赖恩•克莱格梳理了量子理论的历史,还指出了这种理论的现实应用。纠缠是量子粒子之间的连接,是宇宙的结构单元。一旦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当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刻有反映。这也与今天的区块链、投资息息相关。本书虽然从物理理论谈起,但全书没有艰深的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适合谁读

· 物理学家

· 投资人

· 对奇异事件感兴趣的人

关于作者

布赖恩•克莱格,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系,曾为众多杂志撰写专栏、特稿和评论,作品有《无限简史》、《科学第一人:罗吉尔•培根生平》、《光年:人类为光痴迷的离奇故事》。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十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广受欢迎。

学什么?量子力学如何降低投资风险

心电感应是真实存在的吗?瞬间移动、时空穿梭等是否真的可行?物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并且据此提出了量子纠缠理论。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关联。这种关联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把量子理论的这一特点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相应的资本市场,能大大降低各种投资风险,把今后几年的盈利提前变现,给更多人创造获得财富的机会。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EPR悖论”;

· “量子纠缠理论”的由来;

· 量子技术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第一站:量子力学

20世纪是现代物理学的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科学实验表明,物理学进入了新的领域,其中许多事实无法再用以前经典的物理学知识来解释了,比如黑体辐射实验。黑体是一种研究热辐射的标准物体,在理想情况下,它能吸收任何外来辐射,而且不会发生反射。

在黑体辐射实验中,物理学家想解释影响热辐射转化的条件是什么。然而,他们利用以前的物理知识试图解释其中的规律,却都以失败告终。就这样,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暴露了出来。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引入了能量子概念,认为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连续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规律,并为量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但普朗克本人却并没有感到多么开心,他并不满意量子理论,甚至觉得有些荒唐。他认为,“量子化只不过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做法”。不过谁也没想到,他口中“走投无路的做法”却会在后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事实上,量子论与经典理论产生了矛盾,其矛盾点就在于能量的不连续性,从经典理论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矛盾引起的效果,就像是投向湖面的一粒小小的石子,在物理学界激起微弱的涟漪后,便沉入水底。之后,物理学界又重新归于平静。

虽然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却慧眼识珠,发现了量子论的重要性。随后,他就在前人的光电效应实验基础上,利用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其假说建立在光和原子、电子一样都具有粒子性的假设之上,因此认为光是由一个一个有限的部分组成,爱因斯坦将它们称之为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量子假说的提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等一大批物理学家纷纷投身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支柱就是著名的由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在那之后,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被量子理论一一解释了。而从量子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也登上了物理学的舞台,并开始了世界巡演。

第二站: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物理学家贝尔有一位同事叫伯特曼,这个人有些奇怪,咱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对称的东西,一双鞋、一双袜子等等,这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就是为了迎合我们人类“喜欢对称”这个喜好设计的。

但贝尔的那个同事伯特曼偏偏反着来,平时就喜欢穿不对称的袜子,每只脚上穿的袜子的颜色都是随意的、都不一样。

当然我们可以说伯特曼脚上的两只袜子颜色是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又总存在一个关联,当我们看到他一只脚上穿粉色袜子时,肯定可以得出他另一只脚上的袜子不是粉色的结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一只袜子的观察得到另一只袜子的信息。而它们颜色的关联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伯特曼的决定,这或许就是最简单的“纠缠”了。

我们今天讲的“纠缠”,是微观物理界的一种现象,爱因斯坦曾用一篇论文,打开了“量子纠缠”世界的大门。

1935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爱因斯坦协同研究员波多尔斯基和博士后罗森,合作完成了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否被认为是完备的?》,并将这篇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在这篇论文里,他们试图用一个思想实验来论述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

由于这个实验是三人共同完成的,所以就被物理学界称为“EPR悖论”也叫“EPR佯谬”(EPR是他们三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佯谬”字面意思是假的错误,在物理学上是指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的理论。研究佯谬,可以增强科学认识能力,活跃思维,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探讨自然界的奥秘。)

这个思想实验大致是这样建立的:假如一个在某个中心点自旋为零的粒子,衰变成了两个半自旋的粒子,我们给它们起个名,一个叫A粒子,一个叫B粒子,它们沿着相反的方向做直线运动,因为原来没有衰变前的粒子自旋为零,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两个粒子加起来的总自旋必须为零。

当我们测量A粒子的自旋时,B粒子都会在相反的方向上自旋,不管这两个粒子之间隔了多远,也就是说对A的测量可以影响到B的状态,这个实验证明了超距作用的存在。

这个思想实验和我们刚刚提到的伯特曼的袜子有异曲同工之处,或者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加生活化的场景来说明这种现象。

假设在一个太空站里,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开着飞船走了,但TA不太地道地把另一个人扔下了。如果我们和太空站以及飞船没有任何联系,光靠想象是没办法知道到底是男人开走了飞船还是女人开走了飞船。

对吧?但假如我们通过天眼,对太空站进行了观测,确定被留下来的是女人,那么不论飞船飞了多远,我们都能在瞬间确定开走飞船的是男人。这就是EPR佯谬的思想实验要说明的道理。

EPR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的关注。他在读完EPR论文之后,将自己的心得和感想写信告诉了爱因斯坦。在这封信里,他最先使用了“纠缠”这个术语。

在物理学领域,纠缠被用来描述微观世界粒子之间的关联,它的基础思想是,微观世界由无数微小的粒子组成,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超越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不论距离有多远,彼此之间都会保持着强大的关联。

这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通俗地说就是,一旦微观世界的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当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几乎同一时间就会在另一个粒子身上反映出来,不管它们是在同一间实验室,还是相距数亿光年。

这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所以量子纠缠被所有人形容为量子力学中最古怪、最离奇的东西,谁也说不清楚在其中起作用的那股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无法解释清楚,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尽管量子纠缠如此神秘莫测,它也依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人类有机会探索许多悬而未决的超自然谜题,从而获得更多人类进步的可能性。也许在此之前你从没听说过量子纠缠,但你总听说过心电感应、瞬间移动、时空穿梭等超自然现象吧?物理学家认为,这些都与量子纠缠有关。

事实上,在这样的观点形成之前,我国古代早已对一些超自然现象进行过思考,并记录了下来。在那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论衡》中,就记载了一篇曾参母子之间的离奇故事。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就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曾子”。他少时家贫,常常独自上山打柴,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有一天,曾参又上山打柴去了,留下曾母一个人看家。说来也凑巧,曾参刚走一会,就有客来访,要找曾参。

客人看到家里只有曾母一个人,于是就打算先告辞离开。但人来都来了,也不能让人白跑一趟,于是曾母就想着替曾参把客人留下,告诉客人曾参一会儿就回来了,让他稍等片刻。

可曽母只是这么安抚客人,她哪里知道曾参什么时候回来呢?但如果曾参长时间不回来,客人可能又要走了,那可不行,得赶紧通知曾参,让他赶回来。

这事要放在现代,不就是一个微信、一个电话的事吗?但问题是,古代可没有手机,那曾母该如何通知山上的曾参呢?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短距离通信****,交通基本靠走,也就是说曾母要么自己去山上把曾参找回来;要么就托人去把他叫回来。

但曾母既没托人去,也没亲自去,只见她撩起袖子,在自己的左臂上狠狠地掐了一把。也许你会觉得纳闷,曾母这是什么意思?答案先按下不表。

没多会儿,只见曾参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来,他一进门就着急忙慌地问曽母:“我的手臂刚刚为什么会疼?您遇到什么事了?”说到这里,曾母自掐左臂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这个听上去有点灵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被用来说明“母子连心”和“心电感应”的存在,由于条件所限,古人对这些离奇现象的思考也只能点到为止,而现代的许多科学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的条件。

因此,我们才能在本书中了解到,那些超自然谜题,也许并不是什么离奇的灵异事件,而是一个个难解的物理题,而量子纠缠理论就是物理学家们用来解释其中原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站:量子技术的应用

纠缠为两个粒子之间提供了一种秘密的连接,如果能将这种关联加以利用,那么许多以前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以后都将得到圆满解决。

美国IBM公司是较早进行量子纠缠的实际应用研究的大型商业公司,IBM的工程师查尔斯·班奈特首先想到的是将量子纠缠应用到信息传输方面。1993年,班奈特领导科学家小组进行了一次思想实验。

他们假设有A、B、C三个原子,实验任务是把A的信息传送给C。第一个步骤是,先在B和C之间建立纠缠关系;第二步是让A和B达到纠缠态。这样一来,A的信息就会转移到B。第三步,由于B和C是最先建立纠缠关系的,所以在B和A达成纠缠态的同时,它所携带的信息就已经转移到C了。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A内的信息已经被销毁,同时A并没有移动到C所在的位置,而B和C的距离在理论上可以无限远。这个实验为量子态隐形传输提供了理论基础。

21世纪,量子态隐形传输在量子通信领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量子通信有着传统通信无法比拟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具有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会分别位于通讯双方手中,人手一个,其中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发生变化,另外一方的量子态就会随之立刻变化,而且根据量子理论,宏观的任何观察和干扰,都会立刻改变量子态,因此窃取者由于干扰而得到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最原始的信息了。

量子通信极强的安全性,让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对量子通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016年8月16日,我国率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次,这也标志着人类在量子通信方面开始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量子的不确定性,还赋予了量子计算机超强的计算能力,理论上,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能达到现代计算机数百倍甚至更多,因此,量子技术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受到了广泛重视,IBM、谷歌、微软以及日本的数家企业与研究机构,都参与了进来。

以IBM为例,其实早在1993年以前,IBM就开始了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35年的研究,累计投入研发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正是得益于不懈的投入和研发,IBM在2017年11月宣布,成功地研发了具有类似性能指标的50个量子比特(量子计算中的信息量单位,相当于现代计算机中的比特)原型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点说,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秒的运算速度应该是2的50次方=1125亿亿次,而目前世界最强的超级计算机是神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是每秒9.3亿亿次,二者之间相差一百倍。

与蓬勃发展的量子通信不同,量子计算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一个个去攻克。因此,虽然这些原型机看上去非常先进,但距离真实的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一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它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将是颠覆性的。

我们前不久还读过另外一本书:《区块链,量子财富观》,书中以区块链为基础,结合量子理论,设计了一套量子财富模型,提出如果以量子财富观的理论模型为指导,设计一个相应的资本市场,就能大大降低目前普遍存在的各种投资风险,把10年甚至20年之后的盈利提前变现,这一设想如果能够实现,也将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次颠覆,也会给更多人创造获得财富的机会。

总结

到这里,我们的时间之旅已经到达终点。本书作者克莱格作为向导,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量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接着又为我们介绍了匪夷所思的量子纠缠,虽然到目前为止,粒子之间“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受距离限制的强关联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解答,但人类研究和发现的目光已经看到了它,那么距离它被解决就已经为时不远了。

当远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些现象,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时,量子力学应运而生。它远离日常,却不脱离日常,量子力学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量子力学中衍生出来的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应用,还只是量子革命的开始。量子纠缠的发展潜力无法估量,因为其中还存在许多未知,而每一个未知都代表着一个或多个进步的可能性。

未知能激发探索的力量,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所以,随着人类对量子世界奥秘的不断探索,必然有一天,我们能够清楚解释“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又会迎来一场新的变革,探索之路也将会变得更加宽广无边。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220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Celia)

《量子纠缠》金句:未知能激发探索的力量,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

利用两个粒子之间的强大关联,进行技术研发,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利益。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量子纠缠理论送给需要的朋友,让他对物理和投资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直播间

日励书馆

话题 320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