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了领导者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吉姆·柯林斯罗纳德·海费兹等

2019-05-26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核心书摘

《什么造就了领导者》本书是哈佛商业评论必读系列丛书之一,是《哈佛商业评论》精选创刊近百年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被誉为《哈佛商业评论》的管理精粹,文章的作者包括彼得•德鲁克、丹尼尔·戈尔曼、吉姆·柯林斯等10位殿堂级管理大师,是创业者与商界人士解决管理难题的必读之作。

适合谁读

· 大型企业管理者

· 想提升领导力的人

· 刚拿到天使轮的创业者

关于作者

丹尼尔•戈尔曼,领导力情商大师,著有《情商》。

吉姆•柯林斯,著有《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等。

罗纳德•海费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领导力中心副主任。

约翰• 科特,哈佛商学院教授。

沃伦•本尼斯,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学教授。

学什么?如何提升领导者的情商

为什么很多高智商的人,在工作中总是处处碰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学习情商的必要方法。情商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决定你心智的外在表现,也决定你一生的走向与成就。

人从出生到长大,智商和情商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想要在情商这所“大学”里取得好成绩并非易事。影响情商的因素很多,要想提高情商也需要多方位的努力。只有把情商培养好,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更好的生存。

今天的文章从提高情商的方法、领导者的类型、新型上下级关系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帮助领导者提升领导力,建立新型上下级关系,避免企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遇,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你还会发现

· 领导力的根源是什么;

· 如何塑造新型领导关系;

· Facebook公司是如何管理员工的。

一、情商才是领导力的根本

我们平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某人专业技能出众、聪明睿智,但在晋升至领导岗位后,表现却很糟糕;同时也会听到说:某人智商和技能还算不错,虽远非出类拔萃的人,但在有幸被提拔到同样的领导岗位后,却能表现超群、业绩辉煌。

当然,领导的风格迥异,有的人特别聪明,比如周鸿祎,思维运转极快;有的人精力极其充沛,跟你连续开会到凌晨还思维高速运转,比如雷军;有的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雄辩而有煽动力,比如马云;

也有的人惜字如金,比如马化腾……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高效能的领导者,无论是谁,都有一个关键的共性,即他们的情商都很高。当然这不是说智商和专业能力不重要,而是说,对他们这种层面的领导者而言,这两点基本属于“入门级能力”,真正决定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是情商。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好莱坞电影《猩球崛起》,其中凯撒之所以能够在猩猩的世界里成为同类的领袖,除了拥有较高的智商,更重要是它拥有其他同类没有的情商。他懂得分析当前形势、分析人类与自身种族的矛盾和强弱对比,懂得在适当时机如何煽动情绪,又如何引导群体性的决策选择,这是其他同样受过人类智慧训练的猩猩所不能及的。

也许凯撒不是猩猩当中智商最高的,但他绝对是情商最高的猩猩。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与人类的交流、领导同类的情商,让他成为猩猩当中绝对的佼佼者和领袖。

一直以来,人们通常会习惯性认为,群体中最有智慧或者最有能力的人会担任领袖角色,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更可能成为专家,而不一定能成为能领导。因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除了硬性安排的领导关系,一个人愿意追随和信服另一个人,除了这个人本身能力、经验、资源等硬性条件出众外,一定还因为这个人让其他人产生信任、依赖、崇拜、喜欢、安全感等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因为说到底,人是情感支配的动物,这种领导关系长久平稳的背后,一定是使被领导者感到舒适和整体愉悦的。不然迫于制度、权力等外力的臣服,时间长了一定会引起被领导、被统治者的逆反情绪和反抗行为。所以“领导“一词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只要涉及到人,情商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因为这不是一场冷冰冰的考试,不是谁考了第一名谁就是能做领导。考得好的叫学霸,但不一定能成为班长。你会发现学霸和班长有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学霸通常是这道题我一看就会,我非常快速的写出了解题思路但是我不给你看,或者是”你怎么那么笨啊,我都说了两遍了你咋还是不懂。

“而班长是什么样的?班长是这道题你不会别着急,确实有点难度,一时间想不出来也正常,我也不会做我去给你找人讲,肯定不让你落后。所以领导者和专家很大的一点不同是,领导者更应该去考虑和照顾到群体成员的情绪和情感需求,而这也恰恰是他们获得追随的重要原因。

古语常说“慈不掌兵,义不行贾”,很多人认为,心不狠,站不稳。但事实上,即使是皇帝,****掌控天下,在领导中也不能完全独断专行,情商也同样重要。历代君王中,算心思缜密和情商高,清朝的雍正皇帝可以算一号。

雍正即位后,为了在官员中发展内线,让他们向自己提供情报,搞了一个密折制度。所谓的密折制度,就是给下属发一个皮匣子,配两把钥匙,皇帝一把,大臣一把。从此大臣就可以给皇帝发私密短信。下面的官员可以举报上级官员的不法行为。

雍正给福建布政使黄叔琬发了一个密匣子。黄叔琬得到这个密匣,很感动,按说他这个级别的官员完全没有资格直接跟皇帝单线联系,所以诚惶诚恐,写了感恩信,表示自己这么一个庸蠢的人,竟然蒙皇帝破格赐下了御用宝物,小臣相当惭愧,一定尽心尽力,以报天恩。

雍正的回复很出乎意料,他说,今天给了你这个密奏,你不要拿去要挟上司。另外,如果巡抚有什么不对的,你只能悄悄地告诉我,不要告诉其他任何一个人。这两点很正常,但后面有一句显示出了雍正在领导和管理上的情商,他说:“奏不可频,恐尔上司疑忌,于尔无益。”

翻译过来就是:你拿了这个密匣,不要想着为了报恩,天天上奏,事事上奏。你奏得多了,你的领导就会对你起疑心有意见,这对你是没有什么好处的。黄叔琬看到这个回复,更加感激涕零,从此更加用心地为雍正办事。

雍正不仅特批特权,还谆谆教导,表现出一种换位为对方考量的心理,这就是高情商的表现。所以说制度是苍白的,人们认同才有约束力,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懂得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凝聚人心。过去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事实上更要以情动人。

二、塑造新型领导关系:大神与粉丝

以前人们常说官大半级压死人,但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大工厂时代领导说一不二的情况了,管理者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已经用扁平化逐渐取代了金字塔式制度,以头脑风暴代替了领导拍脑袋拍做决策。以往的管理,讲究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团队好不好,关键看领导。

今天的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听话干活的螺丝钉,而是企业花钱,不止买员工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更是要买员工的注意力、创造力,而这些同样需要以高情商为支撑的新型领导力做基础。

总有人说90后难管理,他们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说不得骂不得。但作为企业和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碰到90后员工,企业和团队的发展也需要90后、95后的新鲜血液,而且当你的公司留不住90后时,你就必须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90后太任性,还是你的领导方式过时了?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分析一下现在的90后年轻人的心理。首先在气质上,90后喜欢真诚不做作的人,讨厌端着的官腔,讨厌官僚做派,更讨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90后有个社交关键词叫“怼”,就是有什么不服,当面讲出来,90后容易被那些爽朗干练、有能力又磊落的领导征服,这一点从《欢乐颂》里的刘涛,《我的前半生》里袁泉等饰演的职场女性角色大受追捧也可以看出来。

以前很多人说管80后很难,但其实实践证明管好80后很简单,三个字,给够钱。现在面对90后,你会发现给够钱不再那么管用了。从代际角度来看,90前和90后喜欢钱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90前喜欢钱的绝对,90后喜欢钱是喜欢它的性价比,它背后代表的是理想生活。

今天无论是财富、权力、地位对90后的激励都有限,他们看重的是幸福感,是由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的。所以相对应的,90后理想的领导模式也是更多尊重、更多自由为基础的,有着一定空间的上下级模式。90后受访者大都表示不是没有集体荣誉感,只是反感喊口号、背规定、动不动就罚款的硬性管理方式,也不是不接受加班,只是反对无谓的强制性加班。所以要想做一个受90后年轻人喜欢的领导,那你就要调整你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了。

不要简单地以为分配了任务完成就可以了,你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高管说,很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并不会及时反馈,而一旦他们的耐心消耗完就会选择离开,你甚至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已经无法挽回。所以这要求领导决不能高高在上,对员工毫无察觉,必须要经常和下属一对一地谈心。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很努力地谈心了,但仍然没有结果,为什么呢?一个年轻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我能感觉到领导很努力,但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动作做了,有没有“通”很难说,这种只有动作没有精髓的沟通,是无法打动年轻人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有专业机构研究发现,未来十年,中国的组织尤其是企业将会发生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就是从单纯的权力中心转向权力加兴趣。我们看到今天很多的初创企业不是权力中心,而是兴趣中心,是用兴趣聚集和连接着年轻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组织里面,领导者跟员工的关系至少存在两种范式,一种是大咖和听众的关系,还有一种是大神和粉丝的关系。

大咖和听众的关系好理解,基本上就是传统管理中你说我听的关系。什么是大神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呢?就是你怎么虐他,他都喜欢和你在一起。90后是最不愿意被虐的,但是为什么愿意被大神虐?因为信服,只有当一个人从心理上真的信服某人时,他才会愿意被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神梦,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是找到那个活的大神,然后紧紧围绕在他身边。

传统组织是中间一个大咖,下面一圈小咖,再下面一群想推翻大咖和小咖的群众。而未来的组织是上面一个大神,中间一群小神,之后下面有一堆想成为大神和小神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奇葩说》就是很好的遵循了这种模式,马东就是那个大神,他从央视出走,加盟爱奇艺,一手制作了《奇葩说》这样一档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象级话题流量网综,更是培养出了马薇薇、范湉湉、姜思达、肖骁这样的小神,给马薇薇制作的《黑白星球》、姜思达的《透明人》等都反响很好,然后又通过《奇葩大会》这样的子节目,挖掘和输送更多的奇葩新人,吸引着想活出自我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这就是未来企业应该努力的管理和领导方向,还有什么比我崇拜你,想靠近你,想成为你,更自由更高效的领导方式吗?这种大神与粉丝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我心甘情愿地被你领导,愿意让你做我的精神领袖,愿意让你对我的生活发生影响。这也是未来领导者应该去努力践行的方向。

三、高明的管理是经营人心

“你凭什么领导别人?”大多数高管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不安。管理者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提升管理能力,而很少思考自身真正得以领导别人的资本是什么?但事实上,在这个员工充分获得授权与自由的时代,硬性管理已然不再奏效了。下属不等于追随者,手下人不等于自己人,可以支配别人的工作与任务,却不代表能轻而易举地掌控他人的思想和内心。

一个人凭什么可以领导另一个人,对于领导者而言智商、能力、经验固然重要,但你不妨仔细思考,真正决定这种领导关系成立与否的是哪个人?不是那个领导者,主动权反而在被领导者手中,是有人心甘情愿被领导,肯服从,才有了这种领导关系。而如果想让这种领导关系稳固长久,重要的是要那个被领导者从内心愿意。所以高明的管理与领导都懂得经营人心,他们深知权力背后无论是制度还是执行,最终都是指向人心。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们看如今的大女主、大男主戏,在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荡气回肠的人生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恩师、挚友、知己、豪杰,一路陪伴他们升级打怪,必要的时候给他们断后,给他们挡子弹,甚至一些反面角色也被感化,牺牲自己成全主角,这是什么?这就是经营人心。

所以你看《琅琊榜》里梅长苏有飞流贴身保护,有蒙大将军在内策应,夏冬即使最初怀疑他,后来也被他的气度所折服。《甄嬛传》里甄嬛也是有沈眉庄以姐妹相待,有温实初以兄长身份相护,有宁嫔的暗中相助,所以笑到最后。因此不管是玛丽苏、还是杰克苏,学会笼络人心都是登上高位或完成大业的一项必修课程。

如今管理者经常感慨现在的员工忠诚度越来越低,每个人都象一个优盘一样,插到这个电脑上获取一些信息,再插到另一台电脑上,即使是高管层级也流动频繁,加入、离开都逐渐被视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有丑闻困扰,那这个企业基本上就该“Game over”了,但现实中也仍有一些企业,即使发生了上面说的那些问题,不但高层没有离开,甚至准备离开的中层也寥寥无几,比如前一段时间闹出数据泄露事故的Facebook。

Facebook的高层长期以来都很少出现变动,他们最顶层的那14个高管,平均在Facebook工作超过9年半。除了现任CFO Dave Wehner,其他人都是在2012年Facebook上市前,就在这工作了。在这份名单里,几乎每个人在Facebook的任职时长,都超过了标准普尔里的公司CEO们在一家公司的平均就职年限:6.8年。要知道在科技圈这个资金和机会都多到不行的地方,Facebook高管们能长期任职不跳槽,是很罕见和难得的。Facebook的一位前任雇员曾说,“在Facebook里,有潜质当CEO的人可比别的公司多多了。”

那么,为什么Facebook的高管们愿意留下来?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已经不缺钱了,同时,他们也不缺机会。毕竟,Facebook的任何一个高管,都有资历在创投领域或别的领域获得一份高薪职位。

这背后的原因很虚,但却很有意义。除了Facebook本身能够提供的价值感外,Facebook里的大部分高管,在扎克伯格出名之前就与他一起工作。扎克伯格跟产品负责人Chris Cox是邻居,他们经常一起度假。Gleit是Facebook成立时唯一的女员工,她与创业成员的夫人们,也都成了好朋友。公司还为她们设定了每年的专门的“女生旅行”。

而且扎克伯格是个兼容并包的人。Facebook刚推出聊天功能时,扎克伯格想把它做成像邮箱那样的产品。但Gleit直言这是个错误的策略,公司的其他高管们也否决了扎克伯格的想法。Gleit说:“他们常常会反对扎克伯格,而扎克伯格对这些反对声音持非常开放的态度。”Gleit还说:“我和这群人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就算让我和他们一起去扫厕所,我也会说,OK啊。”

现在的创业公司往往高薪厚禄都留不住人才,扎克伯格却能让和他共事的高管说出就算一起扫厕所都OK,这就是经营人心的结果,也是即便公司丑闻缠身,人员仍然极少变动的原因。

优秀的领导者都知道制度有人去遵守奉行,才有约束力,产品有人的情感注入,才有灵魂。经营人心不是厚黑学,而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底,是理解人性,顺应人性,驾驭人性,更是领导的高明智慧。

总结

从柏拉图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讨领导力。

20世纪20年代,领导力理论主要是特质理论,聚焦于高效领导者的共同特质。研究者对领导者进行一系列心理测验,评估并量化领导者展示的领导能力。

20世纪40年代,特质理论逐渐被风格理论所取代。同时民主型领导风格备受青睐,成千上万的美国高管被公司安排去上培训课程,以培养这种风格。

近几十年的领导力研究主要聚焦于权变理论,其核心是领导方式取决于特定情境。工作中的各种情况无穷无尽,所对应的领导力类别也就会多种多样。哈佛商业评论的《什么造就了领导力》总结了10位专家的智慧,给出了关于领导力的10个真相,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去用心研读。

今天我们一起从本质层面剖析了领导关系,认识到决定领导力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智商和专业能力,更核心的在于情商,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建立新型领导关系的重要性。要对他人产生领导力,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人心,说到底,领导是一门基于人的学问:看清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善用人的价值。只有打造真诚的高情商领导力,才能吸引更优质的团队,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191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刘洋)

《什么造就了领导者》金句:对他人产生领导力,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人心。

想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人士,就必须拥有成功人士身上所带有的“情商”特质。所以,想升职就要先为自己的情商“升值”。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提升领导力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让他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直播间

日励书馆

话题 320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