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博物院-后蜀残石经

2019-01-0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免费订阅本课程之后,记得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博物馆小课程”(yikongjianreme)哦~这样才能收到每周的开课提醒~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朋朋哥哥。

 

听过《朋朋哥哥文物中国史》的小朋友可能对“石经”这个名称并不陌生,古代的时候,人们会把重要的典籍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家的最高学府门口,其实啊,在朋朋哥哥看来,就是给天下的读书人们一个标准版本的教科书,就跟你们现在用到的教材都是教育部统一的教材一样。

 

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熹平石经,曹魏的时候又有了正始石经等等,别看只是在石头上刻字,这对皇帝们来说,可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儿,因为关系到天下的读书人啊。朋朋哥哥下面要讲到的是,是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石经,它的名字叫后蜀石经。

 

上面我说到的熹平石经实在汉代的熹平年间刻制的,正始石经是在正始年间刻制的,那你说说后蜀石经中的后蜀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的,这是个时代,但它并不是个普通的年号,而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只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存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很多小朋友听到后会陌生。

 

那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大分裂,在中原地区先后有五个政权,而在中原地区之外呢,还存在过许多割据出来的政权,后蜀就是其中的一个,成都是它的首都。

 

不过啊,后蜀石经也经常被说成是“蜀石经”,四川地区历史上有很多政权都定国号为“蜀”,但是并没有发现过其他时期的石经,所以呢,单叫“蜀石经”也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历史上很多的朝代的国号,他们当时并没有前后、东西、南北之说,就像东汉和西汉的国号都是汉,前蜀后蜀都是蜀,这些词都是后人用来区别他们加上去的。

 

了解完五代十国之后,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石经。所谓石经就是刻在石碑上的经书,古代时,会把刻有石经的石碑立在首都的太学,后来改成国子监了,也就是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供大家学习的标准和样板。最早的石经出先在汉代,以后历代都有石经。

 

蜀石经是特指从后蜀时期到南宋,立在成都石室的石经,它的内容大都是选自儒家经典,蜀石经共刻有儒家十三部经典,后来被学者称其为“石室十三经”。究竟是哪十三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了,找到答案后不妨分享给朋朋哥哥吧。那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了,究竟是谁最早主持蜀石经工程呢?

 

当时,成都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首都,当时有一位宰相叫做毋昭裔,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兴办官学,推动各种文化典籍的刊印和发行,尤其是他主持了在成都的最高学府---成都学宫的石碑上镌刻儒家经典。

 

既然很多朝代都有石经,那蜀石经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这第一个特点是蜀石经所经历的年代最长,规模最大。通常石经的刊刻时间在几年或者几十年,但是蜀石经却延续了230多年,这在历代的石经当中是绝无仅有的哦。

 

据专家考证,蜀石经共有1000多块,这样的规模也是很罕见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1000多块石经整齐有序的排列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壮观啊,而且,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要知道,在古代,能够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阅读到经典更是难得,更何况蜀石经刊刻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古本和善本,也就是年代更早的和品质上乘的版本,而且由馆方统一制定,就像我们现在的正版图书,可以避免看盗版书中的诸多错误。所以从古至今,蜀石经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第二个特点就是:蜀石经是原文与注解并重。那些古文经典年代久远,所以后人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字,就像我们现在读古文或者古诗词,需要进行翻译,蜀石经不仅有原文,还有注解,方便人们学习和理解,是不是特别人性化呀。

 

第三个特点是石经的镌刻,不仅是内容经过官方严格校对,对文字书写和雕刻也都出自于当时的名家之手,所以不但可以作为儒家经典的学习样本,同时还是雕刻和书法的学习范例,就像我们现在的字帖一样,受到当时读书人的推崇。第四个特点就是,蜀石经是历代石经中最早镌刻《孟子》的。这么多的特别指出,是不是应该现场去感受感受呢?

 

小朋友们,蜀石经始于后蜀时期,止于南宋,经历了230多年的发展演变,共计有1000多具,形成了儒家十三经,到宋代末年逐渐消失带哦了,现在呢,也只有少量残缺的石碑或者拓本被发现。这件蜀石经虽然已经残缺不全,我们现在的年纪也不一定明白石经上面的古文内容,但是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是如何传承文化的,也可以看到蜀地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