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东省博物馆-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2018-12-17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主讲人:朋朋哥哥
主讲人:朋朋哥哥

免费订阅本课程之后,记得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博物馆小课程”(yikongjianreme)哦~这样才能收到每周的开课提醒~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朋朋哥哥。

 

因为工作的原因,朋朋哥哥曾经去过英国很多贵族的庄园,总能看到我们中国元素的身影,摆放在壁炉上的瓷器啊,描绘着三国演义的屏风啊等等。清朝时,来自中国的商品,成为了欧洲贵族们竞相追捧的奢侈品,其中有一样,你可能听到之后会感觉很奇怪,什么呢?

 

那就是壁纸,壁纸能有多珍贵呢,朋朋哥哥下面给你讲到的,就是一套从我们中国广州远销到英国的壁纸,现在被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这件文物的名字叫做: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这套壁纸总共有12幅,每幅的高度有将近2米,宽度大约是在72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算下来,总面积有40多平方米。画家用细腻的笔法,在桑皮纸上描绘出了一派中国田园风光的图画,男女老少,各色人物一共有150多个,有的正在田地里耕作干活儿,有的正在纺织,有的正在制茶,还有的正在烧制瓷器呢,画面里既有小桥流水,也有农家院舍,每处细节都讲述着生产生活的气息。

 

这套壁纸最初的家,并不在广东省博物馆,而是位于英国约克郡的一座庄园,那座庄园叫做夏活庄园,其中有个房间的墙壁上就贴着这套壁纸,主人把这个房间叫做中国房间。它是怎样从它的出生地广州来到英国的,又是怎样从英国回到它的故乡的呢?听朋朋哥哥慢慢给你讲。

 

我们先来说说壁纸吧,有人说,中国的壁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应该是从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朝代的兴衰,建筑的损毁,宋元以前的壁纸实物,我们今天是看不到了。到了明清时期,很多史料和文献里,都有用纸来裱糊房间的记载和描述,壁纸有了更大的发展。

 

尤其是到了18世纪时,欧洲贵族们的喜爱,更让来自中国的壁纸着实火了一把,这种时尚的装饰品叫做外销壁纸,西方人称作悬挂纸画。它们通常是以花鸟、风景、人物、生活等题材为主的,制作成一套,可以贴满整个房间。因为这种壁纸既不用装裱,也不用另外再配一个外框,只要卷起来就可以运输了,而且价格也很低廉,运输的时候也不占位置,同时呢,色彩有很丰富,充满了东方情趣,所以啊,在当时非常畅销,往往整箱整箱地在广州口岸装船,运往欧洲。根据一份1775年的档案记载,一艘前往伦敦的东印度公司商船,一次就装载了2236件中国壁纸,够多的吧?

 

朋朋哥哥今天讲到的这套壁纸,也是从广州装船,运往英国的。话说,那是18世纪时,英国最富有的贵族家庭之一、拉斯切利斯家族里的夏活伯爵艾文·拉斯切利斯投资兴建了夏活庄园。

 

这位伯爵的父亲可了不得,曾经担任过东印度公司总裁,他的弟弟亨利·拉斯切利斯则是东印度公司“约克号”商船的船长,曾经三次来到过广州,这套壁纸就是弟弟亨利到访广州时,特别定购的一样东西。

 

带回国之后,夏活伯爵聘请当时著名的设计师,依照中国的风格设计装饰了他的主卧室,还有相连的衣帽间,这套壁纸被装裱在了卧室的墙上。

 

后来到了19世纪,欧洲室内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品位发生了改变,中国风不再流行了,这套壁纸也就被揭了下来,被工人们用亚麻布卷起来存放在库房里。就这样,一直到1988年,因为要重新整修房屋,这套尘封的壁纸才重新被发现。

 

经过文物保护专家们的精心修复维护后,2008年,这套墙壁纸当中的种桑养蚕、瓷器制作的两组内容被重新裱在了主卧室,现在,每年夏天的时候,还会向公众开放展示。

 

而原来装饰在衣帽间,绘有农耕稻作、茶叶贸易题材的壁纸则在伦敦的文物市场流传,2011年,历经坎坷,被广东省博物馆征集,成为了国家永久性的藏品,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博界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清代外销壁纸。

 

200多年前的乾隆皇帝,在1757年颁布了一项政策,叫做“一口通商”,只允许西洋的商人在广东通商,于是,广州十三行成为了清朝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的商行,广东由此成为清朝全盛时期,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环节。

 

唉,对了,这里的十三行可不是只有13家商行,最多时有26家呢,数量庞大的外销艺术品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海外,这些艺术品虽然样式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同样的一个特点:既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广东本地的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西洋的异国情调。

 

200多年后的今天,这套壁纸依旧保存完整,分别在中国和英国,面向社会公众展示着,向往来的观众们讲述着,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风采和魅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