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天:掏钱的时候,你打过自己的脸吗? —— 比例偏见

2018-03-09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同样的100元,不同的感受
假如有一天你去4S店,看中了一款车。销售员说:“您看中的这款车特别热销,没有优惠,除非您愿意花10分钟填一份调查问卷,可以给您便宜100元。”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我花几十万元买车,才便宜100元?你是在开玩笑吗?”
同样的场景,如果你早已经买了车,今天到4S店是来做保养的。只要填个问卷,一桶300元的机油就能便宜100元,这时候你是不是就要计算一下了?有没有瞬间觉得“人间自有真情在,能省一块是一块”?
同样是省100元,我们有时在乎,有时又无所谓,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说起来啪啪“打脸”的事,可能大家平时都没少做。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比例”二字。对于一桶300元的机油而言,便宜100元,就便宜了三分之一;而买车时便宜100元,只是节省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比较来看,显得不值一提。参照对象的变化,导致了比例上的不同,而不同的比例,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比例偏见”。
对比例更敏感的偏见
在消费心理学的框架中,消费者普遍存在认知上的比例偏见。很多场合下,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锐。
也许有人还记得王石的捐款门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石很快宣布万科捐助200万元。这本是一桩善举,要是放在老路身上,可能要被歌功颂德,成为大英雄了。但是放在王石身上,却遭到了众多网民的质疑。大家觉得,万科作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地产公司,年销售额3000多亿元,捐出区区200万元,实在说不过去。王石本是一番好心,却被认为办了“坏事”,难怪有人说:“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一句话来理解比例偏见
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利用人们的比例偏见创造商机,我们可以:第一,放大促销价值;第二,巧设参照对象;第三,善用搭配销售。
有人说,对比例认知的偏见,是小偏见,对自己认知的偏见,才是大偏见。这句话,你同意吗?

直播间

智库课堂

话题 70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