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天:为了捞回本,输到只剩内裤? —— 损失规避

2018-03-09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失去的痛苦大于得到的快乐
老规矩,咱们先做个游戏。抛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你会赢5万元,如果背面朝上,你会输5万元。想一想,你是否愿意赌上一把?理论上讲,这个赌局输赢概率各半,学过概率论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抛的次数足够多,最终的结果应该无限趋近于零和,是一个绝对公平的赌局。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95%以上的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虽然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去”比对“得到”要敏感得多,也就是赔掉5万元时承受的痛苦,比赢得5万元时获得的快乐,要高出许多。这就是消费心理学中著名的“损失规避”效应。
损失规避随处可见
损失规避的心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你走在路上,捡到100元的开心,可能远不及丢掉100元的郁闷。再比如你炒股票,会不会觉得赚了1万元,没什么太大的感觉,而赔掉1万元的时候,“小心脏”疼的要命?有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损失1万元的郁闷,几乎相当于赚到2万元的快乐,也就是对同一件东西,失去的痛苦,几乎等于两倍得到时的快乐。
那为什么不叫“损失敏感”,而叫做“损失规避”呢?因为人们在面对可能的收益或损失的时候,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决策模式。比如,股民往往见好就收,股票如果赚钱了,尽早卖出,落袋为安,一般人都拿不住赚钱的股票。如果赔了,则倾向于攥在手里,一直持有,或者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股民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比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长得多,这大多是由于人们不愿意“割肉”,而宁愿“套牢”。仔细想一下,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再比如,很多赌徒之所以陷进赌局里出不来,就是因为刚开始输了一点钱,想捞回本,结果越输越多,最后输到只剩内裤。这本质上,也是人们的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
一句话理解损失规避
同样一件东西,失去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的快乐。
在运用损失规避时,你可以:第一,避免,损失描述;第二,消除,损失疑虑;第三,放大,损失感受。
你是一家超市的经理,超市在卖一种肉馅,其中瘦肉和肥肉的比例是7比3。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应用损失规避的心理,将这款肉馅介绍给顾客呢? 

直播间

智库课堂

话题 70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